跳到主要內容

彰化市公所 Logo 圖示

慶安宮

據文獻記載,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,本名吳夲,生於宋太宗年間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積善里(今屬漳州市龍海縣角美鎮)。吳夲 13 歲時,父親患病,因家貧無力就醫而亡故,母親後來憂傷去世,此事令他立志學醫濟世,捕蛇、採草藥、學針灸、湯藥,醫術名聲漸傳民間;宋仁宗景佑3年,吳夲為幫急症病患採藥,前往青礁大雁東山,不慎失足墜崖而羽化,享年 58,當地居民得知紛紛塑像祭拜追悼,並私謚「醫靈真人」。

 

傳說吳夲著有《吳氏本草》與《靈寶經》兩本醫學著作,他在泉州花橋亭行醫時曾用《靈寶經》傳授草藥知識,在吳夲逝世後,閩南一帶便有青礁龍湫庵、白礁醫靈神祠、廈門吳西宮等三處供奉吳夲的廟宇。

 

雍正元年(1723)彰化設縣,今之彰化市為縣治所在,逐漸發展為臺灣中部重要街市與政治經濟中心。同時,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在街內各自為其信奉之神祇興建廟宇,慶安宮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由來自泉州同安的移民集資創建而成。

 

慶安宮奉祀保生大帝,位於現今彰化市永樂街,處舊縣城內東南方,嘉慶 22 年(1817)由泉州同安的漢人移民集資所建,據道光年間出版的《彰化縣志》記載,當時是從泉州同安白礁請來保生大帝的分靈,以建廟當時的年號「嘉慶」以及鄉人來自的邑名「同安」各取1字,命名為「慶安宮」。

 

「慶安宮」傳達了移民來到臺灣能「既慶且安」的心願,同時也作為同安籍移民的會館,因此也被稱為「銀同會館」,「銀同」即是同安縣的別稱,今天廟門上仍保有光緒 19 年(1893)所立「銀同邑廟」的古匾。

 

慶安宮的平面為狹長形,採前後二進式格局,由三川殿(前殿)與第二進的拜殿與正殿構成,兩側有兩排縱向的廂房,構成會館的空間,拜殿在前方屋簷下增加八角石柱,使信眾由內埕往神龕望去時呈現柱列林立的深邃感,具有烘托保生大帝威儀、塑造莊嚴神聖氛圍的效果。

 

 

慶安宮慶贊中元普渡法會

於法會前 1 個半月在服務台開始受理報名,期間為 1 個月,額滿為止。

慶安宮(04)725-9345

 

 

國曆 12 月 1 日開始受理登記次年度點燈、太歲、禮斗等

慶安宮(04)725-9345

 

 

 


  • 慶安宮-奉祀保生大帝
    慶安宮-奉祀保生大帝
  • 慶安宮-奉祀保生大帝

發佈日期:2024-03-28       更新日期:2024-04-26       發佈單位:寺廟室       瀏覽人次:671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