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唯一國定古蹟天公廟
中國人自從原始社會開始就崇敬「天」,最晚從商朝開始,就有系統的祭天行為,至今不斷。「天」又稱「上帝」、「帝」、「昊天上帝」、「皇天上帝….這一信仰在後世逐漸演變為「玉皇上帝」信仰。
清代官方從雍正到乾隆初年,陸續倡建觀音亭、孔廟、關帝廟、城隍廟,構成彰化城早期的寺廟組合。乾隆中葉後卻有所變化,陸續建立的廟宇,多具移民祖籍信仰的色彩。
元清觀是台灣唯一以「觀」為名並供奉玉皇大帝的寺廟,也是唯一國定古蹟天公廟,地方上稱為「天公壇」。元清觀由泉州晉江舊溫陵移民所捐建,三川殿上懸掛「溫陵福地」匾,即訴說著元清觀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。早年元清觀為神明會的組織型態,至清乾隆 28 年(公元1763年)始由泉州府移民集資創建。
台灣天公三間半
據《彰化縣志》記載,昔日元清觀前有戲臺 1 座,每逢農曆正月初 9 玉皇聖誕,演戲酬神長達 10 餘日,婦女焚香不絕,觀者如堵。道光 28 年(1848),山門及戲臺因地震損毀,而後陸續於同治、光緒年間整修,大致形成現今之規模。
日治時期頒行彰化市「市區改正」都市計畫並陸續執行、闢開道路,對於許多廟宇及民宅均造成損害,元清觀建築損壞情形包括:廟前原有之廟埕及戲臺被民生路分隔,廟前戲台拆除,此外右側陳稜路拓寬,使得正殿右梢間及後殿右次間拆除,牆體內縮、部分大木結構裸露在外。
道路拓寬造成元清觀殿宇內縮,民間因而流傳:「台灣天公三間半」,意指台灣主奉天公的名廟,分別是南台灣的台灣首廟天壇、中台灣的沙鹿玉皇殿、北台灣的新竹天公壇,以及「半間」彰化元清觀。
浴火重生 神恩永照
台灣光復後彰化市公所曾多次整修,至民國 74 年(1985年),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,後改稱國定古蹟,民國 77 年再次修護,不幸於民國 95 年(2006)發生火災,造成正殿全毀,民國 100 年(2011)舉行重修入火安座大典。
元清觀主祀玉皇大帝,配祀王母娘娘及太上老君,兩旁從祀張天師與玄天上帝,後殿供奉觀世音菩薩,兩旁配祀十八羅漢。
元清觀今日的建築體仍維持清同治、光緒年間重修時的風貌,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,其前後進依序為第一進的三川殿、第二進的拜殿與主殿及第三進的後殿,各進間都設置天井並以迴廊相連接,左右邊以牆廊圍成封閉的空間。三川殿前兩側有八字牆。
元清觀慶贊中元普渡法會
於法會前 1 個半月在服務台開始受理報名,期間為 1 個月,額滿為止。
元清觀(04)725-40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