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創建沿革
《南瑤宮志》記載,清雍正元年(1723年)彰化設縣後,有窯工楊謙自諸羅縣(今嘉義縣)笨港應募工事而來,其自笨港天上聖母攜帶庇身之香火掛在現今廟址工寮內,每入夜頻見五彩毫光,附近居民認為神之顯靈,因而由彰化士紳集資雕塑一尊天上聖母神像,奉祀於附近的土地公廟內,從此香火日盛。
至清乾隆 3 年(1738年),瓦磘庄陳氏捐獻土地建立草茅小祠奉祀天上聖母,被稱為「媽祖宮」,此為南瑤宮建廟之始。同年11月,總理吳佳聲、黃景祺、林君、賴武等發起募資建築本殿,並雕塑5尊神像,取南門之「南」及瓦磘之諧音雅字「瑤」,正式定名為「南瑤宮」。
●宮殿之美
初建小祠歷經多次增修,南瑤宮建築更為華麗壯觀且香火鼎盛,日治時期與北港朝天宮、新港奉天宮並稱臺灣三大媽祖廟;由於進香團絡繹不絕,廟宇有狹隘之感,地方倡議改建,遂於 1917 年起陸續興建完成今之各殿。
南瑤宮各主體建築高度,由前往後逐級抬高,承襲臺灣傳統廟宇依中軸線發展的方式,典雅和諧,整體建築可以「四落四殿,一埕二院」說明之:
《四落》第一落三川殿、第二落正殿、第三落觀音殿、第四落後殿(天公殿)。
《四殿》三川殿、正殿、觀音殿、後殿(天公殿)。
《一埕》三川殿及龍虎門至排樓間之前埕廣場。
《二院》正殿前之中埕庭院及觀音殿與後殿間之後埕庭院。
●百年觀音殿
建於 1917 年的觀音殿起初是正殿,獨特的建築風格顯然深受外來影響,但這種中(閩粵)、西(洋)、和(日)合壁的媽祖殿一度招來反對聲浪,完工數年即往前延伸又陸續興建今之正殿、三川殿及兩廊,原正殿改奉觀音佛祖,成為觀音殿。僅管建築型式在當時曾引起議論,但如此融合日本和式及歐洲巴洛克式的格局、作工、造型,堪稱全臺寺廟建築瑰寶。
觀音殿四周有廊,建築高度、正面老虎窗、平直屋脊、屋脊泥塑、黑色屋面,都深受日式影響;屋頂下簷加簷牆欄杆、迴廊柱頭造型、殿內銅製天花板、框架壁飾,多姿多彩,洋溢巴洛克異國風味,不僅為當時文化留下歷史見證,也使得南瑤宮在建築上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。
●笨港進香
南瑤宮香火由楊謙自笨港媽祖廟攜來,基於飲水思源,遠在清朝嘉慶年間,信徒即結伴前往笨港進香,同時探望楊謙後代,雖然笨港媽祖廟後來被洪水沖毀,但南瑤宮仍沿襲南下進香慣例,並往鄰近的北港朝天宮、新港奉天宮會香。
笨港進香活動在日治時期即有 10 萬人徒步往返的記錄:昭和 10 年(民國 24 年,1935 年)南瑤宮重建竣工,舉辦大規模進香活動,當時報刊《臺灣日日新報》即以「彰化赴北港參拜媽祖」為標題,內文提及「中臺灣名剎彰化南瑤宮媽祖廟正殿新建工程已告竣工,決定於 18 日往北港媽祖廟參拜,當日 10 餘萬信徒奉神輿行列市內遊行後出發…。」
●十媽會
南瑤宮媽祖神駕前往發源地進香,清嘉慶 19 年(1814年)有隨駕信徒 42 人,步行往返於彰化、笨港之間,之後眾人倡議而成組織,每人出銀 1 元,存為公銀,所收利息作為媽祖誕辰活動之用,並推舉1人管理公銀,此為南瑤宮最早的媽祖會組織─老大媽會,昔稱「金和安聖母會」。
其後,前往笨港進香信徒漸多,各鑾班會、輿前會也分別成立,作為護衛神駕、輪辦進香,即今媽祖會前身,至日治初期 10 個媽祖會陸續成立,會員分布於台中盆地、彰化平原與南投部分地區,形成南瑤宮媽祖的信仰圈。
各媽祖會每年定期在 南瑤宮舉行祝壽祭典,稱「作會」;每年以擲筊方式選出一名「爐主」,擇日邀請南瑤宮媽祖前來遶境,稱「過爐」,同時宴請其他角頭會員,稱「吃會」。
南瑤宮有 10 個媽祖會:老大媽會、新大媽會、老二媽會、興二媽會、聖三媽會、新三媽會、老四媽會、聖四媽會、老五媽會及老六媽會,十媽會各有專祀媽祖,稱為會媽。
南瑤宮信徒子女獎學金申請:
1. 碩士、大學、高中、高職、國中學業成績符合申請標準。
2. 申請書及辦法下載請至南瑤宮臉書粉絲專頁。
3. 申請日期:
第一學期(自三月一日起至三月三十一日止)
第二學期(自十月一日起至十月三十一日止)
4. 頒發日期視審查結果公告於南瑤宮臉書粉絲專頁。
南瑤宮連絡電話:(04)722-2893
國曆 12 月 1 日開始受理登記次年度點燈、太歲、禮斗等
南瑤宮(04)722-2893